发芽线

《Objectified》客观化-工业设计纪录片

Objectifield是Gary Hustwit拍摄的关于工业设计的纪录片,这部只有1小时15分钟的纪录片通过采访各地的设计师,通过他们的口述记录了大量的信息,从早期工业设计的特征标准化,批量生产,到如今的普遍的个性化/情感化需求,可以说是一部工业设计的思潮漫游。

由于Gary Hustwit 在剪辑中建立的晦涩的逻辑,及每个设计师在表达和传递观点的不同风格,使得这部影片不少地方都晦暗不明,回去之后再回顾了一遍,试着树立影片的观点脉络。

简介:Objectified(2009)
导演: Gary Hustwit
主演: Ronan Bouroullec|Hella Jongerius|Paola Antonelli|Marc Newson|Erwan Bouroullec
类型: 纪录片

A feature-length documentary about our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manufactured objects and, by extension, the people w… A feature-length documentary about our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manufactured objects and, by extension, the people who design them.

基本上,所有的工业设计产品都是以一个完成的形态出现在顾客面前,需要说明书的辅助,才能了解设计师的用心良苦。但任何作品诞生都必然包含时间和精力的累积,在这点上,虽然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但导演Gary Hustwit却用洞察深切的镜头记录了下来。在为应用最广泛的无衬线字体Helvetica拍摄了一部同名纪录片《Helvetica》之后,现又忙碌着完成一部工业设计主题的纪录片。

作为一部长篇的独立纪录片,《Objectified》关注的是隐藏在物体之下的创造力,范围从一把牙刷到科技仪器。这关乎日常基础中对人造环境的重新审查、二次估计和再发明,且是关于个人表达、身份、消费主义和可持续性的讨论;记录了大批量的产物及其延伸的部分,还有设计它们的人。通过实录片断和彻底的交谈,影片记录了部分最有影响力设计师的创造过程,并且关注着这些产物将会对生活造成如何的影响:因为身边的事物,我们是否能够得到自我认同?又或者,我们将去向何方?《Objectified》将设计师们的创造流程铺现在眼前,他们包括:纽约现代艺术馆馆长Paola Antonelli

慕尼黑BMW首席设计师Chris Bangle

巴黎兄弟设计组合 Ronan & Erwan Bouroullec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Walker 艺术中心平面设计师Andrew Blauvelt

伦敦Royal College of Art教授/交互设计先锋Anthony Dunne

日本产品设计师深泽直人(Naoto Fukasawa)

加利福尼亚州Palo Alto市IDEO设计公司

加利福尼亚州苹果工业设计部代理主管Jonathan Ive

鹿特丹设计师Hella Jongerius

英国伦敦设计鬼才Marc Newson

伦敦Royal College of Art互动设计系导师Fiona Raby

德国科隆堡工业设计师Dieter Rams

纽约设计师Karim Rashid

《国际先驱报》设计批评家Alice Rawsthorn

纽约Smart Design设计公司

《纽约时代杂志》记者Rob Walker

1、亨利·福特:每样物品都有一个故事,只要妳知道如何解读

当设计充斥了我们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却常常忘记这些随手可及的“物品”都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人们所看到的物品的背后,都凝聚着设计师对于特定环节/过程的深思熟虑的思考。

2、设计与人

Dan formosa说:“设计和顾问工作的本质是对于人的关注,设计关心的不是标准人,而是极限的人,一旦确定了极限,中间就好解决了。”

Dan是IBM第一款个人电脑的设计者,同时也是SMART设计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

Dan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是迟疑了一下,因为这和我个人的设计方法恰恰相反的,我常常是在为标准的用户设计,而在此基础上兼顾极限情况下的处理。因为这种方式常常能为你的大多数使用情景建立起更舒适和方便的使用。

但我在思考这种设计方法是否和特定的设计对象和面对的用户相关,对于传统的工业设计所面对的常常是大众消费市场,为了保障设计的普遍意义的舒适度,才必要寻找各种极限值,在不产生冲突的情况下得出的阈值也是能够更大范围的舒适度区间。对于这一点,我并不确定。

3、好的设计

Dieter Rams(来自德国的工业设计大师,苹果的Ive的不少设计深受其影响)用了一连串的形容词来试图对好的设计进行定义(其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略有差异):

o 创新
o 实用
o 美
o 易于理解
o 诚实
o 不显眼
o 耐用
o 细节
o 环保
o 尽可能少的设计

对于这些好的设计的定义或许难以精确,但在设计师群体中往往都会引起共鸣,这些美妙的词汇往往以一种难以企及的光辉照耀埋首在细枝末节的我们,我们对于设计的评价太单薄了,太草率了。

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于好的设计的倾向性会有差异,比如Garbino在提到设计与现代社会的环保问题时提到,为什么我们要生产那么耐用的产品,如果一个产品的使用周期较短,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些不那么耐久的材料?

4、设计的视野

苹果的帅哥设计师Jonathan Ive在提到Imac的设计时说:“我们不断推动自己尝试着搞明白,我们能否用一个部件来取代那六个?……这并不是在设计一个产品,而是在重塑制作流程!”

这两句话让我挺震撼的。

不得不承认,我们对于设计的理解往往太片面和狭隘了,一方面由于我们自身工作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则是环境驱使我们更加低头关注脚下的土地,所以我们很少能看到设计师在面对更宏大场景时应该起到的作用。

完善的设计总是从整个流程出发,而不是仅仅在设计环节

5、设计的进化

“新一代的产品,形式和功能可以完全无关,一个未经提示而完全不知道为何物的物品,这让我们意识到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非实体文化的时代,设计大量紧张和冲突”

电子工业改变了一切,传统的通过形式表达内容,通过机械传动来控制的方式被芯片强烈改变,这给新时代的工业设计带来颠覆,也带来挑战。人们对于物品的使用不能再基于传统的形式与内容的对应关系,而新的模式是什么,也许是象征,也许是全新的人与物的关系。

正如Garbino所说,“我们在技术上走的如此之远,却又偏执的不敢承认自己正生活在革命当众。想象一下,我坐在笔记本钱,正要出门,我该做什么,找我的马和车吗?”

——我们对于功能与形式的思维惯性使得我们不断回溯,为什么汽车的刹车要用脚,为什么电脑需要键盘?

6、设计情感化

那些你感觉最重要的产品,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我父亲经常做的椅子,母亲的花瓶”,凡此种种从物品中得到的故事才是使得物品和我们紧密不可分割的原因。因为在那件物品上你投射了额外的情感,也使得物品超越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物品与历史,与人文和情感的结合,使得物品具有更多额外的人文气息。

就如vitra看似随意缝在沙发上的扣子,让它增加手工艺的细节——这正是通过设计使得产品和使用者沟通的时刻。

7、设计与商业

设计不是为了福利而存在,在商业社会,设计被普遍作为产品的附加值存在,这也使得设计和精英主义被合并了,远离了设计民主化的文化土壤。

8、个人意识的觉醒

纪录片中宝马公司的前设计总监说,“车反射着你想要从它那看到的情感能量,产品具有情感真实性,强烈的反映出它为何物。”

或许这句描述抽象了些,其想表达的是在一个趋于个性化的时代潮流中,设计要被迫面对的不是大众需求,也不是大批量生产的需要,而是每个个体的内心诉求。

我们购买的东西,真正的受众正是我们自己。没有人在乎你带着蓝框或黑框的眼镜,而恰恰是我们从这些物品上看到我们自己的形象,我们购买的是我们自己——我们消费和购买是因为他们本身能够反射出我们的强烈的个人信号,那就是我应该拥有的!

那些有意义的东西真正的反映了真实的你,你的个人点滴,只讲给你自己的故事,因为自己才是唯一要紧的听众。

9、设计与可持续性

设计师为已经拥有太多的人来设计,由此而产生的生产过剩,却未能惠及大众。

可持续性不仅仅是使用一些环保材料,它需求对设计的每个环节重新打造。设计不仅仅是界面,也不仅仅是互动方式,而且包括整个的流程的建立或改造。

10、设计师的未来

设计师在将来将成为策略制定者的参谋,为任何想要在高深的,难以表达的意念与显示以及与人之间建立关联的人们服务。

制作和设计的工具将被开放给每个人,设计的个性化将彼此联结在一起。



我要发言:

(可空缺)